国际经贸秩序深刻调整,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关键词。20日,在由郑州商品交易所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认为,作为专业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平台,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越多,期货市场独特作用愈发凸显。
总台记者 夏青
王颖说:“一方面,国内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套期保值、期现套利、含权贸易等多种形式被广泛采用,期货价格深度嵌入现货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另一方面,一些品种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参考。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不断丰富,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接续‘走出去’,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随着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深入发展,风险管理工具的供给速度加快,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促进产业保供稳价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期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杨光表示,风险管理业务成为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息差交易、场外期权、仓单业务等方式帮助实体企业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杨光说:“促进期货市场发现价格、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同时通过做市业务,为市场的期货期权合约持续提供流动性,促进定价效率提升。通过衍生品的交易业务,将场内场外、期货和现货、境内和境外等市场相连接。套期保值业务,服务保险加期货、含权贸易、基差交易、场外期权等,已越来越多被广大实体企业所接受。”
为了给实体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郑州商品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熊军介绍,郑商所持续扩容品种工具,目前已上市27个期货、20个期权品种,其中全球独有品种13个,品种数量居市场首位。
熊军说:“目前已有7个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实现油脂油料全品种链条对外开放,QFII可交易范围拓展至26个期货期权品种。创新PTA出口型车(船)板保税交割模式,以PTA为代表的开放品种价格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内外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和衍生品管理风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在产业企业风险管理分论坛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呼吁上市公司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此次论坛通过深挖期货市场的实践经验与新机遇,为实体企业应对复杂环境提供新思路,为提升实体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注入新动能。不少参会企业都表示深受启发。
中粮祈德丰(北京)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昊说:“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非常快,不论是我们自身产业当中,可能从上中下游都有些新的模式,还是说黑色、化工、农产品,可能互相还有很多借鉴的地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自行业一些管理上的难点和管理新工具的应用。”
闻喜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